缺血性肠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肠道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水的重要器官,肠道的各种活动有赖于腹主动脉三大分支,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提供充足的血液来完成。如果血供不足便会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患病率逐渐增高。缺血性肠病无特有的临床表现,亦误诊漏诊。
病因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肠病是指供应小肠、大肠的动脉供血不足(或者淤血),致使所支配的肠段缺血、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组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血管处于敏感期的春秋季节常见。腹痛、便血和腹泻是缺血性肠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导致缺血性肠病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肠道缺血的最常见病因。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以及血栓形成,栓子大多来源于房颤或者近期心肌梗塞的患者以及人工瓣膜和心脏搭桥手术后。
3、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这个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继发性病因有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手术创伤、腹腔感染、以及服用可卡因、麦角氨基、雌激素、洋地黄、加压素以及避孕药等。
4、血管痉挛。
5、肠腔细菌感染导致的缺血。
治疗
1、控制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扩张血管,积极治疗原发病。
2、扩血管治疗:对病变血管进行,可恢复病变区域的血液供应。
3、抗凝治疗:存在临床争议。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综合分析,选择性治疗。
4、介入治疗:在病变血管内插入导管,局部应用抗凝制剂或扩张血管药物。
5、手术治疗:适用于合并肠管坏死、狭窄、梗阻或穿孔者。
医院健康科普平台,带您了解健康知识,让您有备无患,有患无忧!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