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类似症状鉴别关键技术
一
萎缩
萎缩是指因患病或受到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
萎缩类别
1、营养不良性萎缩
营养不良性萎缩是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者血液等消耗过多引起。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因慢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萎缩,再如脑缺血,引起脑组织萎缩。可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消化道梗阻、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者血液等消耗过多引起全身器官萎缩,这种萎缩常按一定顺序发生,即脂肪组织首先发生萎缩,其次是肌肉,再其次是肝、脾、肾等器官,而心、脑的萎缩发生最晚。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常因局部慢性缺血引起,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神经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者轴突损害引起效应器萎缩。例如,患疯狂病鲢鱼的背鳍后缘显著减小,尾柄瘦小,正常鲢鱼的头长为尾柄高的2.2-2.3倍,病鱼为2.95倍。
3、压迫性萎缩
压迫性萎缩是组织或器官长时间受压迫所致。被压迫部分除受压力的直接作用外,受压的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和血液循环障碍,也是引起萎缩的原因。引起萎缩的压力不一定很大,但必须持久。如患舌形绦虫病的鲫鱼,体壁和内脏均萎缩。
4、废用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是器官长时间功能和代谢下降所致。这种萎缩与神经调节和营养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临诊特点
肉眼观察,萎缩器官如肝、脾、肾等一般保持其固有形态,仅仅见体积缩小,边缘变薄,质地变硬,重量减轻,被膜增厚,有时皱缩。空腔器官如胃肠道严重萎缩时,管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撕拉时容易脆裂。光镜下,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胞浆致密,染色较深。萎缩的肝脏细胞中常见脂褐色沉着。电镜下,萎缩器官的细胞内,除溶酶体之外,其他细胞器量减少,形体缩小,且胞浆内自噬泡增多。萎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功能大多下降,并通过减少细胞体积与降低的血供,使之在营养、激素、生长因子的刺激及神经递质的调节之间达成了新的平衡。去处病因后,轻度病理性萎缩的细胞有可能恢复常态,但持续性萎缩的细胞最终可死亡。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可以增生,甚至造成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增大,此时称为假性肥大。
可能疾病
尾瘪病、营养不良病、疯狂病、舌状绦虫病等。
二
皮肤出血
皮肤出血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扩张的血管多为小静脉或小动脉,在皮肤上出现红丝状、网状、或星状损害。使得全身皮肤充血,红肿。
皮肤出血类别
1、斑疹
斑疹是局部或泛发性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斑块与皮肤相平或稍突起。
2、水泡
高出皮肤表面,内含非脓性粘液的泡状隆起称为水泡,如水泡病等。
3、糜烂与溃疡
丘疹、水泡或脓疱破溃形成的浅表性缺损为糜烂。深而重的糜烂,其创面真皮缺损,皮肤呈现凹陷的称为溃疡。
4、坏死与脓肿
皮肤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脓肿,如皮下注射不慎引起的化脓。
5、皮肤水肿
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滞留大量液体,使皮肤表面呈肿胀状态称为水肿。
6、机械损伤
指因运输和捕捞等所致的机械性损伤。
临诊特点
1、急性型
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后便会死亡。
2、慢性型
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磷,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可能疾病
病毒性出血病、应激性出血病、暴发性流行病、鲤春病、赤皮病、打印病、竖鳞病、疖疮病、烂尾病等。
三
鳃组织损伤
鳃组织损伤指鱼类鳃组织结构遭到病原体的破坏,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鳃组织损伤的类别
1、细菌性损伤
病鱼鳃丝被细菌侵染,腐蚀并带污泥,严重时鳃丝软骨外漏,鳃盖内表皮被腐蚀,形成一个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2、真菌性损伤
鳃组织被真菌侵蚀破坏,呈现不规则白点状,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色泽苍白,病情严重的鱼鳃长满棉絮状物,像一块小棉球。
3、寄生虫性损伤
鳃组织被大量寄生虫寄生,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
4、环境因子等其他因素损伤
由pH、氨、氮等水环境因子的改变引起的鳃组织损伤。
临诊特点
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有地区会称此为乌头瘟。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黏着,严重时鳃丝被侵蚀成柱状,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时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因此,鱼常聚集水车、增氧机周围或在池塘边静卧。鲤、鲫鱼种患此病时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呈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常有蛀鳍、断尾情况。病鱼因器官溃烂而影响呼吸功能,从而导致死亡。
可能疾病
细菌性烂鳃病、鳃霉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中华鰠病等。
四
肠组织损伤
肠组织损伤指鱼类肠组织结构遭到病原体的破坏不能进行正常消化和吸收而出现的病变。
肠组织损伤的类别
1、病毒性损伤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组织结构破坏(如肠道充血)的现象,如草鱼出血病。
2、细菌性损伤
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肠组织结构破坏,如肠黏膜脱离、肠壁变薄、肠壁弹性差等。
3、寄生虫性损伤
肠道寄生虫寄生在肠道内,吸取肠道中的营养,并引起肠壁发炎,病鱼贫血,以致死亡。
临诊特点
此病以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轻压腹部或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为特征。剖开鱼腹和肠管,肉眼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没有实物或仅在肠的后段有少量粪便,肠壁出血严重的肠黏液中常有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大量红细胞;或有大量寄生虫时,肠道被堵,被堵的肠膨大成硬的球状,并引起肠壁发炎,病鱼贫血,以至死亡,见肠外壁局部充血,部分鱼肠有出芽状突起,大小不一,芽状部分较肠管部分硬实肠内充满白色脓样黏液,寄生虫寄生部位充满虫体。
可能疾病
病毒性出血病、暴发性流行病、细菌性肠炎病、球虫病、绦虫病、毛细线虫病、长棘吻虫病、强壮粗体虫病等。
五
肝组织病变
肝组织病变指由病原体感染、营养不平衡等因素引起鱼类肝组织结构改变、功能下降等现象。
肝组织损伤的类别
1、药物引起
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解毒,由于目前养鱼基本上是混养,在消毒处理和预防寄生虫方面,基本上都是使用一些具有副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使用后,如果使用的频率较高或使用的剂量较大,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造成肝细胞的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引起肝脏病变。
2、环境引起
在一些养殖区,水环境的极度恶化,加之池塘水系设计的不合理,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往往被不经意加入池塘,造成池塘内的水质恶化,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同时,由于对池塘管理水平的落后,特别是有机肥的大量使用和无机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对池塘内残余物的不及时清理,都能造成池塘水体的恶化,是池塘水体的有毒有害物质上升,长期是鱼类处于一种较恶劣的环境,是肝脏的解毒功能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造成肝细胞的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引起肝脏病变。
3、饲料引起
集约化养殖的鱼类基本上就是投喂人工饵料。所使用的人工饵料质量不好或者品种营养单一,且在使用过程中处理储存不当等,都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被鱼体摄食,从而加重了鱼类肝脏的负担,引起肝脏病变。
临诊特点
肉眼可见肝胰脏花斑状、肝胰脏肿大、肝胰脏萎缩、肝胰脏充血。
可能疾病
暴发性流行病、水生生物引起的中毒、营养不良病、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等。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