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脾胃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及饮食,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且复发率很高,关于此病的研究也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能与遗传、饮食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该病好发于20~40岁,临床上以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多见。
其临床主要表现:1.腹泻和粘液脓血便:轻者2-4次,便血有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多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的轻至中度阵痛,也可累及全腹。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营养不良,外周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疾病的症状。
4.结肠镜下的表现: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粘膜,在反复溃疡愈合、瘢痕形成过程中,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肠道疾病比重显著上升。
消化疾病的新星-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当今消化疾病的难题,因为这种疾病比较难以与普通肠病区别,所以大多数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被误诊的经历。
不同肠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肠病,均可表现为腹痛、腹胀、黏液脓血便。还有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均可表现为低热、体重下降、腹泻、肠梗阻等,单纯从临床症状上鉴别诊断困难。同一肠病有不同的肠镜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有节段性、纵行溃疡、铺路石改变、管状狭窄,有时出现单个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溃疡。不同肠病有相似的肠镜表现:内镜下表现为累及直肠至横结肠的连续性病变,有弥漫性溃疡,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相似。溃疡性结肠炎有独特的特点虽然难以辨别,很多肠病也会有腹痛、腹泻的症状,溃疡性结肠炎和普通肠炎是有区别的!
普通肠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大多数短期内自己可以痊愈,少数迁延到两个月以上。例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等,但经过正规的抗生素治疗都可基本痊愈。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起病缓慢,并且是一种慢性病,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癌变等并发症。因为它比较难治,因而不能当作普通肠炎来对待。
那么到底普通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区别呢?
我只能说区别不大来形容。首先来形容他们的共同点:左下腹或小腹频繁隐痛或绞痛、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当然也不全是腹泻,也有可能是便秘。身体上常伴随消瘦乏力、发热、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人认为只要大便带血就认为是溃疡性,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即便不是溃疡,受肠道粘膜水肿、充血等影响都有可能使大便带血发生。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唯一能参考的症状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时好时坏,缠绵断。而且发病年龄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病变位置涉及直肠、乙状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肠镜可见肠道粘膜下的白色点状分布或片状分布。如何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建立良好的饮食、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避免腹部受凉,诱发或加重腹泻。
经正规临床治疗治疗后,不可掉以轻心,因反复发作是本病特点,缓解期仍应严格遵医嘱进行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尚无明确说明,那么中医呢? 中医里面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但根据特点则归属于中医里面的休息痢、肠澼、肠风、久痢、賍毒、滞下等范畴。因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常常为粘稠状,排出时有“哔哔”的声音,所以称之为“肠澼”,“赤沃”则是对便血的描述。古代医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起于湿困,伤于饮食、起居、情志,本于脾胃,与肺肝肾关系密切,其主要集中于脾肾本虚、邪滞肠道、气血不调、肠络受损、血肉腐败。 这些因素大多是由于现在人的生活习惯所至。一些人平日抽烟、喝酒、吃辣,还有湖南人喜欢嚼槟榔,以至大肠湿热者居多。另外由于现在人的生活压力的增加,精神紧张也影响着肠胃溃疡病变的发生。所以预防也得从生活习惯开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