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因素包括细菌及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嗜热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常见。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
此外,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饮料如浓茶、浓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特殊类型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
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多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严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行粪便常规及细菌培养可有助于确诊本病。
注意与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进行鉴别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高;呕吐物或粪便常规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血培养阴性。诊断较容易得出。但应注意与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进行鉴别。通过临床观察、B型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等可排除其他疾病。
早期急性阑尾炎:主要临床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在出现右下腹疼痛前,可表现为急性胃炎样症状。
急性胆囊炎:多有胆囊结石,临床多见中老年、较肥胖的女性患者,常于进食油腻食物或禽蛋有关,多发病在半夜或凌晨,睡梦中痛醒,表现为剧烈的上腹部或右上腹绞痛,向右肩或右后背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加重时,除有腹痛、恶心、呕吐外,还可出现发热、寒战等中毒症状。
急性胰腺炎:发病多与患者有高脂血症、胆囊结石、饮酒有关,早期临床特点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并在发病前有饮酒或进食油腻饮食等。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胸骨下段剧烈疼痛,向左肩臂放射,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时,疼痛不表现在胸骨下段,而是表现在上腹部,可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较频繁,同时大汗淋漓,类似急性胃肠炎,临床上易出现漏诊、误诊等,但其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心肌酶谱检查可帮助诊断。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具有糖尿病病史,发病时,尤其酸中毒失代偿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类似急性胃肠炎,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及血尿酮体升高,可帮助鉴别。
甲亢危象:甲亢危象发生时,频繁的呕吐、腹泻同时会伴有高热,常在39℃以上,大汗淋漓、皮肤潮红、心动过速,常在次/分以上,极度的烦躁不安甚至谵妄,昏迷,临床不难鉴别。
其他:同时也应注意,妇产科疾病,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外科急腹症,如溃疡病急性穿孔,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初期表现也有很多与急性胃肠炎相类似之处,基层医生应提高警惕,注意鉴别。
治疗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卧床休息,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呕吐、腹泻剧烈者,注意水与电解质补充,保持酸碱平衡;
对症处理:呕吐明显者,可给与胃复安10~20mg/次,肌肉注射;腹痛明显者可给与阿托品0.5mg/次,皮下注射,或山莨菪碱(-2)5~10mg/次,肌肉注射,老年男性需用-2时,应慎用,且应该控制在较小剂量;腹泻次数较多者,可给与收敛剂蒙脱石散3.0g,3次/日口服,首剂加倍;细菌感染较轻者,可给与氟哌酸0.1~0.2g/次,3~4次/日口服,黄连素0.1~0.3g/次,3次/日口服;细菌感染较重者,可给与左氧氟沙星0.2g,2次/日静滴。
而对于发生急性胃肠炎的老年患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十分注意,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等治疗,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但鉴别诊断相对复杂,因此,要求基层医生在分析病情时,要重视患者的全身情况,细心询问病史,认真做好体格检查,配合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