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身体这几个地方千万冻不得,

文章来源:缺血性肠炎   发布时间:2016-11-17 11:19:28   点击数:
  

寒露,九月中。紫菊黄花风露寒。寒露与霜降是晚秋最后两个节气,寒露后,秋声乍起梧桐叶落,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今年的寒露是10月8日,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一候,鸿雁来宾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南飞,此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三候,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寒露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到底怎样才能冻出健康?今天,我们就来教教你“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侵袭。

受访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庄乾竹

中医院研究员张继增

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之际,仍恪守秋冻的信念,结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根据4个原则科学进行。

1

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2

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3

4个部位要捂好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4

5类人千万别冻

肺不好的人

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因为慢性肺病的患者一般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心血管不好的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心血管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尤其要注意。胃肠不好的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胃肠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对待秋冻要小心。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溃疡患者一般正气不足,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

关节不好的人在刮风、下雨、下雪、寒潮等天气变化来临时,约有90%的人都会出现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状。因此关节病患者“秋冻”不能随便冻,尤其要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寒冷会让关节炎患者感到不适。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寒露已经到了,

快提醒朋友们要注意保重身体哦~

[







































北京白癜风手术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wznm.com/xgyy/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