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促动力剂是消化科常用药物之一。该类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4大类:
1.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2.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莫沙必利;
3.阿片受体拮抗剂如曲美布汀;
4.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及其衍生物。
上述药物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存在多种不良反应,用法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暗藏玄机,需步步为营,方可避免严重药物不良事件。
现为大家总结胃肠促动力剂常见的不良事件,以供大家临床参考。
心血管系统主要发生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不良事件包括两大类:QT间期延长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
1.QT间期延长
由于QT间期延长可引发猝死,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那么,问题来了,哪种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其具体机制是什么?
答案是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但红霉素也亦有报道。
因西沙必利的苯甲酰胺结构以及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抑制人类果蝇相关基因(HEGR)编码的快速激活钾离子通道,引起QT间期延长。
故目前已退出市场;而多潘立酮也可通过延迟K+整合电流引起QT间期延长,目前正逐渐退出欧美市场,国内仍应用于临床。
那么,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因QT间期延长更易发生在老年人和儿童,故此类人群应谨慎使用;
(2)已有QT间期延长或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慎用;
(3)避免与其他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避免增加猝死风险。
特此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
表1.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
2.缺血性心血管事件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属于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需高度重视。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中的替加色罗上市后不久即被发现其可引起严重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其可能机制与激动5-HT1B/1D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诱发缺血有关。目前该药已撤出市场。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椎体外系反应、听力损害以及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
1.椎体外系反应
主要表现为震颤、面肌痉挛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帕金森样症状。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常见不良反应,其中以甲氧氯普胺多见,多潘立酮少见。
其主要机制为中枢多巴胺拮抗作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避免用于癫痫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并避免长期应用。
2.听力损害
大剂量红霉素可引起听力损害,应避免长期应用。
3.非特异性症状
各种机制的药物均可引起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较轻微,但症状严重者及持续时间长者,仍应停药观察。
内分泌系统主要为高催乳素血症,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泌乳、月经紊乱等。
多见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可见于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其主要机制为垂体多巴胺受体的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避免用于催乳素瘤以及乳腺癌患者。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消化系统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缺血性结肠炎和胃肠道反应。
1.肝功能损害
多见于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以及胃动素受体激动剂,此3类药物均可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应引起足够重视。
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尽量避免与其他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合用。出现后应立即停药,并行保肝治疗。
相对而言,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则罕见肝功能损害。
2.缺血性结肠炎
有研究显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中的伦扎必利可增加缺血性结肠炎风险,且其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
3.胃肠道反应
主要包括口干、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上述药物均可出现,症状轻者可观察,症状严重且持续者,停药观察。
其他1.致癌作用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中的普芦卡必利,主要用于改善成年女性功能性便秘的症状,然而动物实验表明其有致癌作用,因而使其临床应用受限。
2.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胃肠促动力剂大多属于妊娠B、C级药物,多数可经过乳汁排出,儿童及老年人用药经验有限,应谨慎或减量使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减量。
总结而言,胃肠促动力剂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多样,每种胃肠促动力剂均有其不同适应证及禁忌证,应灵活掌握。
且此类药物特异性差,作用靶点多,不良反应多,尤以心血管不良事件最为突出,导致多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受限。
另外,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注意避免与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最后,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
黄小喵临床中对于严重高血钾的患者,应首推哪种药物?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