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女性64岁于.11.11日入住消化内科
主诉:腹痛伴便血2天
既往史:高血压病20年,长期口服利血平,血压控制不详,有脑梗死病史5年
查体:T:37.1℃P89次/分R20次/分BP/95mmhg。腹部稍膨隆,全腹软,左上腹及脐周压痛(+),无肌卫,无反跳痛,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6次/分.
辅助检查
入院彩超:肠腔积气,肝胆双肾未见异常
入院化验:血常规:WBC:5.18*N:71%HGB:g/LPLT:*
粪便常规:红细胞:+++潜血:+++
急诊短肠镜:距肛缘35-45cm降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可见粘膜下出血瘀斑,部分节段可见浅溃疡,表面见黄白色粘液附着。内镜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可能(降结肠),建议治疗后复查
初步诊断:1.下消化道出血缺血性结肠炎可能(降结肠)2.高血压病2级(高危)3.脑梗死恢复期
治疗方案:1.禁食低流量吸氧监测血压
2.补液、扩容、改善微循环(补液量≥ml)
3.抗感染(广谱)
这是我科目前在院的一名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同时这也是近一月来我科收治的第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关于该病的一些诊疗思考,再此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流行病学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秋冬发病多见,病变可累及全结肠,但以左半结肠发病多见。
典型临床表现
三联征:腹痛、腹泻、血便。腹痛为痉挛性(程度可从隐痛到剧痛不等),便初多为正常大便,随后腹泻、便血(暗红到鲜红)
临床确诊
急诊肠镜为首选(发病48小时内),内镜下可见肠粘膜缺血坏死改变,根据缺血程度及范围,进一步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同时CTA、病理活检、粪便培养等辅检有助鉴别诊断
临床治疗及预后
缺血性肠病发病急,临床表现重。轻中度患者多可自愈(肠粘膜血供丰富,侧枝循环建立后该病即可自愈),重症患者必要时则需外科或介入治疗。因此该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及控制原发病(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
最后让我们来看几张缺血性肠病典型的内镜下表现
敲黑板、划重点:
对于中老年且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症状除了需要考虑结肠占位、痔疮等常见疾病外还应警惕该病,在治疗上该病更有别于一般的消化道出血。如果错误的给予止血、促凝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临床医生在接诊该类患者时需要多一分考虑。并且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通过内镜检查让该类患者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成为可能。
吴医生赞赏